国家公园候选区:推进全民共建共享 展现多元发展活力
来源:岳阳市林业局   2024-11-05 10:10
浏览量:1 | | | |
    我国于2015年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2021年正式设立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2022年明确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规划在2035年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
  根据《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规划布局了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总面积约110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9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1万平方公里。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把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涵盖了陆域分布高等植物2.9万种、脊椎动物5000多种,让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得到保护。
  经过多年建设,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以高水平保护助推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国家公园体系建设新模式。17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创建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黄河口、钱江源-百山祖、秦岭等国家公园候选区在系统保护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从生态游憩、自然教育、 社区共建等不同角度,推进共建共享,展现出国家公园发展的多元化活力。
  黄河口国家公园候选区:体验湿地行进式生态大课堂
  万里黄河,东流入海。黄河口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入海口,是全球新生河口湿地的典型代表,也是世界范围内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形成、发育和演化的“天然记录器”,保持了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典型性。黄河三角洲融合黄河、海洋、陆地三大要素,其资源禀赋和生态功能具有全球性保护价值和国家代表性,是我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
  这里是全球鸟类重要的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是东方白鹳全球最重要繁殖地、黑嘴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被国内外专家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走进园区,拥抱碧草连天的辽阔,或漫步于天然柳林木栈道品曲径通幽,或泛舟白鹳湖湿地观鹳鹤起舞,或伫立安澜码头赏黄河入海,或跟随母亲河奔赴一场河海之约。
  黄河口国家公园候选区是全国首个陆海统筹国家公园。近年来,候选区依托生态湿地、珍稀濒危鸟类、滨海滩涂景观等独特的生态资源,通过近距离观察、科学实验、手工制作、绘画写生等方式,大力组织开展自然教育活动,培养青少年研究科学知识的兴趣,引导青少年树立爱护鸟类、保护环境的意识。
  “行走黄河口 生态大课堂”研学课程荣获首批山东省级黄河流域优秀研学课程,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阵地,以认识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共分为黄河篇、湿地篇、植物篇、鸟类篇四大主题。每年,吸引3万余名中小学生参加,参与范围覆盖东营市及周边城市多所学校。
  青少年们在全国最大的鸟类专题博物馆——黄河三角洲鸟类博物馆,能看到1400余件逼真的鸟类标本,学习鸟类及迁徙知识;在鸟类科普乐园,“表演欲”很强的东方白鹳和体态优雅的丹顶鹤与青少年频频互动;手工课上,青少年可以根据了解和想象创作出独一无二的标本、鸟巢等自然作品;在白鹳湖,同学们坐上游船到湿地深处近距离观察东方白鹳在野外生存的真实场景;在黄河下游最后一座建筑——远望楼,青少年们远眺母亲河,感受黄河浩瀚;在生态监测中心,青少年通过科普影片了解到黄河三角洲地势的优越、资源的丰富以及相关黄河文化。
  大自然的小角落,都是增长知识的大课堂,这种行进式的课堂带给青少年全新的视觉感受和户外体验。在大自然课堂,青少年加深了学校课堂上学到的黄河、鸟类和植物等相关知识,同时亲身体验到了大自然的奥秘无穷无尽,产生了探索大自然的浓厚兴趣,更明白了需要通过自己的行动去保护好生态环境。
  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原真森林系统孕育灿烂文化
  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位于浙西南山地,是我国东部常绿阔叶林的主要分布区之一,保存有我国最典型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分布着大面积、集中分布的原生性常绿阔叶林。这里地处我国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交通便利,是开展自然教育的理想之地。
  2018年体制试点期间,钱江源片区便提出“环境教育立园”创建理念,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合作,编制并组织实施了《钱江源国家公园环境教育专项规划》。目前,标识标牌体系全面建成,人员解说手册、国家公园导览等系列丛书已陆续出版发行。国家公园科普馆、珍稀植物园、暗夜公园、中国清水鱼博物馆等一批自然教育基础设施陆续建成并对外开放。2021年6月,钱江源被全国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认定为全国首批26个“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之一。
  钱江源国家公园科普馆占地面积1.5万余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640平方米,作为国内第一座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特色的主题性展馆,拥有我国最大的仿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展厅,有1800余件各类动植物标本。科普馆免费向公众开放、讲解,也为各类教育研学机构提供支持,将国家公园“全民共享”理念落到实处。
  2023年,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启动了“环境教育(研学课程体系)深化”项目,课程定位在把国家公园前沿生态研究转化为青少年可以直接参与的森林生态或者植物科学家体验活动,真正激发孩子们对国家公园的认同感。
  百山祖片区是中国沿海地区自北向南的第一处高地,平均海拔1122.9米。在百山祖峰海拔1755米处的避风谷地,3株古树“其貌不扬”,其实它们是来自一亿年前第四纪冰川期的“稀客”——百山祖冷杉。
  60余年探索,百山祖冷杉保护取得了喜人成绩,通过开展人工辅助促进天然更新,百山祖冷杉已在原生境自然繁育幼苗240多株;利用胚胎培养技术繁殖幼苗获得成功,成为世界首例;通过播种繁育和人工促进自然更新,目前已培育百山祖冷杉4000余株。
  百山祖片区不仅是生物的宝库,原真的森林还孕育了灿烂多姿的文化,包括香菇文化、剑瓷文化、廊桥文化、畲族文化等,留存了诸多当地人自古以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智慧。百山祖一带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发祥地,“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已有1700余年历史,2009年正式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全球唯一的陶瓷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片区内,保留着100多座风格各异的古廊桥,景宁县作为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畲族文化得以完整保留与繁荣发展。
  秦岭国家公园候选区:开展自然教育讲好秦岭故事
  秦岭山脉横亘在我国中部,是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中央造山带与南北构造带交会地、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分水岭。秦岭沟谷纵横、峰峦叠嶂、植被繁茂,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不仅为各类珍稀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繁衍提供沃土,使这里成为南北过渡、区系交替、种类繁多的中华物种基因宝库,更孕育了历史悠久的多元文化,影响我国数千年文明进程,被誉为“父亲山”。
  创建秦岭国家公园是保护好秦岭的重要路径,也关系着生态文明建设大局。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总书记的讲话充分彰显了秦岭的重要地位。2021年10月,《秦岭国家公园创建方案》正式批复,创建工作全面铺开。
  秦岭国家公园候选区位于秦岭陕西段核心区域,沿秦岭山系主梁,生态系统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共整合了现有自然保护地62个,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
  如何讲好、传播好秦岭故事?陕西省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原则,结合不同地域生物多样性特点,科学布局,建成自然体验基地、生态探秘线路、生态文明教育基地20处和青少年教育基地4处,通过开展自然教育让公众了解秦岭、保护秦岭。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充分发挥祖脉秦岭主峰太白山生态资源地域优势,开展自然教育进校园、科普夏令营等各类科普教育活动,获批“全国自然教育学校(基地)”。通过建设展览馆、自然教育与研学基地、科普走廊解说系统等,构建自然教育基础设施体系。同时,立足太白山资源禀赋,设计了“秦岭四宝”“我是小小巡护员”等25个自然教育课程,研发《秦岭小卫士》等自然教育科普教材,年均开展活动20场次、受众4000余人次,让秦岭生态保护理念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得到广泛传播。
  为做好青少年自然教育,秦岭国家公园候选区相继打造了“祖脉秦岭 中央公园”“大美秦岭 熊猫陕西”“神奇太白”“生命长青”等多个自然教育品牌。陕西省林业局长期开展“大美秦岭 熊猫陕西”自然教育进校园志愿者活动,通过深入浅出的介绍,广泛传播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理念。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秦岭四宝”探究为主线,结合生物多样性知识、日常巡护监测工作、民俗文化体验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绿色营”、中动协、陕西省林业局已共同举办自然引导员培训营6期、培训超过200人,吸引更多优秀的从业人员加入讲好秦岭故事的队伍。
  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校园社区融合发展助力生态建设
  这是一道雄伟的山系,横亘在沙漠之间,山上森林茂密、草木青青,山下河谷湿地、水草丰美,宏伟的地质运动构筑了壮丽璀璨、巍峨连绵的祁连山脉。
  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位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蒙新高原交会区,地跨甘肃、青海两省,是青藏高原乃至“中华水塔”三江源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也是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为助力社会公众、社区居民等共享国家公园创建成果,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构建自然教育体系、将国家公园科普活动引进校园,甘肃片区着力入口社区建设、让当地牧民吃上“生态饭”。
  候选区青海片区构建了“主体型+辅助型+支持型”3个层次的自然教育基地体系,主体型基地包括展陈中心、生态科普馆,辅助型基地包括野生动物救护基地和各管护站,支持型包括生态学校、社区和祁连山周边各自然保护地。挂牌设立18所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学校,发布生态学校评定导则,开发规范化的自然教育读本5部,初步构建具有生态学校特色的自然教育模式。
  以西宁市七一路小学为例。2021年4月学校挂牌“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学校”,制定远期和近期工作目标,提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理念。同时,各班级设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教育展示角,每班设立生态讲解员,结合祁连山动植物吉祥物,将班风学风与班级吉祥物的特点及精神相融合。另外,学校结合植树节、爱鸟周、地球日、世界雪豹日等,创造性地开展生态主题活动,组织师生参加了“国际雪豹日”“我眼中的雪山之王”“爱鸟周”等主题研学活动,同时持续开展“我是种植小能手”“喵眼看世界”“我眼中的黑颈鹤”等科普讲座系列活动。2023年9月,学校被评为第一批青海国家公园示范省自然教育基地。
  马蹄藏族乡坐落在候选区甘肃片区,经过多年发展,马蹄藏族乡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深山乡镇变为了4A级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拥有自然博物馆和生态体验基地的现代化美丽乡镇。近年来,马蹄藏族乡依托入口社区的区位优势,强化与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的合作,携手推动区域生态保护和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
  当地牧民改变了传统养殖产业,或转型发展,牵马载客、开牧家乐,吃上了“生态饭”;或摇身一变成为护林员、草管员,与保护区工作人员齐上阵,成为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的守护者。在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博物馆和生态体验基地内,栩栩如生的动植物和形态各异的矿石标本,在声光电多媒体等现代科技的加持下,生动展示园区内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四面八方的游客可以直观了解到祁连山的地质演化过程和重要的生态屏障功能。
  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候选区:演绎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候选区位于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中的喜马拉雅山地、印缅地区、中国西南山地三大热点汇集区域,地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之一,也是世界级的物种基因库,具有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和国家代表性的展示价值。
  立足丰富的生物资源、独特的自然景观、灿烂的民族文化等资源优势,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候选区演绎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游览候选区中普达措区域,属都湖畔,水质澄澈纯粹,雾气氤氲、缥缈如烟的清晨和落霞辉映的黄昏,“半湖青山半湖水”的意境令人沉醉。春夏之际,原始森林遮天蔽日、草甸野花竞相绽放,显得深邃而富有生机。秋天,大自然的原色把山峦打扮得五彩斑斓,湖水映衬着蓝天白云,牛铃遥唤着远方的家园,彰显出一幅瑰丽多彩人间的画卷。冬天,琼装玉砌、晶莹剔透的童话世界,被绵延的雪山和灿烂的阳光静静环抱。
  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候选区,还有一个大型高原湖泊碧塔海,也是国际重要湿地之一。沿着山路,从属都湖一路辗转向北,来到海拔3800多米的碧塔海观景台,眼前的冰川、雪山、森林、草甸、湖泊复合生态系统,在这里一览无余。
  尼汝区域分布着典型的高山喀斯特景观,以及纳波牧场、迪吉牧场、七彩瀑布、色列湖、冰川雪峰、溶洞河流等多种自然景观。从尼汝村徒步5.5公里,尼汝河岸岩洞中喷出的巨泉形成的华溶扇状台地,形成180度岩面瀑布,高约30米、瀑面边长330米,泉水从台地上层层叠落,形成滴瀑、线瀑。在阳光照耀下,彩虹环绕着瀑布,景观石显得十分奇特壮丽,当地藏民称为七彩瀑布。
  千百年来,各民族在香格里拉这片土地繁衍生息,形成了以藏族村落文化为主的文化图谱,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
  在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的基础上,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候选区通过建设徒步自然教育步道,借助辅助工具,完成地图标点、记录植物等小任务,形成园区植物地图,为公众带来了全新的生态游憩体验。通过设立特许经营、生态护林员等形式,逐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鼓励牧民群众参与公园建设。嵌入“生态教育图书馆”,以“景区+”“社区+”方式,深入开展生态体验、自然教育、科普研学、志愿服务等活动,讲好“香格里拉故事”,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根植民心。
  南岭国家公园候选区:社区共建共享推动绿色发展
  南岭国家公园候选区处于南岭山脉南麓中段,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生态屏障、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典型代表、野生鳄蜥集中分布地,分布有广东连片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保存了南岭典型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具有丰富多样的地质特色和生态景观,是广东省最大的生物物种基因库。
  自筹建国家公园以来,广东在加强南岭山脉生态保护的前提下,通过探索入口社区、开放式生态体验社区和外围小镇建设,建立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扶持和规范原住居民从事环境友好型经营活动,提升社区居民参与感、获得感。
  广东依托板长村、坪溪村、秤架村、前进村、新岭村、夹背村、潭岭村等7处村落规划建设入口社区;还在秤架瑶族乡、锦潭小镇、波罗镇、五指山集镇、天井山小镇(结合洛阳镇)、罗坑镇、大布镇、龙坪林场(结合龙坪镇),设置外围小镇。通过建设入口社区和外围小镇,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吸引国家公园内社区居民劳动力主动转移到入口社区、外围小镇就业,形成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厚、体制机制灵活的多功能社区。
  开放式生态体验社区建设立足于南岭国家公园候选区范围内多个自然村落,依托秀美山水田园、特色瑶族民居以及瑶族文化元素等核心资源,以“瑶韵、古韵、乡韵”三大主题元素为特色,整合资源、丰富文化体验,强化乡村休闲度假功能,打造集生态文明展示、民俗体验、文化创意、乡村度假、滨水活动等多元体验于一体的“瑶族风情”开放式生态体验社区,使得生态文明建设与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与融合。
  南岭国家公园候选区辐射带动周边区域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持续投入带动了相关社区产业转型,拓宽了增收渠道,助推了村容村貌提升和传统产业升级。入口社区涉及的部分村庄已从传统种植逐步转型培育生态农业。候选区创建过程中,也推动增加了社区居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通过设立巡护工作岗位,2021年起每年向相关社区招募192个生态公益岗,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对国家公园的认同感不断提升。
  辽河口国家公园候选区:自然教育的璀璨明珠
  在广袤的辽河口湿地,碱蓬草织就的红色地毯沿着海岸线铺展开来,“天下奇观”红海滩如燃烧的火焰;2—3米高的芦苇密密匝匝地生长在一起,形成一道天然绿色屏障,芦苇荡犹如绿色的海洋,一望无际……辽河口国家公园候选区,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生态画卷,展现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辽河口湿地是我国最北的河口湿地,保存有典型完整的温带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和河口湿地景观,这里是辽东湾生态屏障,也是国际鸟类迁徙路线上的关键区,每年有上百万只鸟儿在此迁徙停歇或繁殖,被誉为“辽河口湿地三宝”的旗舰物种丹顶鹤、黑嘴鸥和西太平洋斑海豹在此安然栖居。
  辽宁省盘锦市林业和湿地保护管理局依托优越的自然资源,打造了集科普宣教、保护繁育、风景观赏于一体的湿地宣教体系,让辽河口国家公园候选区成为开展自然教育的最美实景课堂和理想场所。
  走进辽河口湿地科普宣教馆,丰富的图文展示、逼真的模型以及生动的多媒体演示,将辽河口湿地的形成、演变和生态价值一一呈现。宣教馆建成以来,每年接待自然研学团队1万余人次。
  红海滩湿地科学馆入选我国第一批评定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通过科学讲解和互动体验,让人们了解红海滩的形成原因、碱蓬草的生长特性以及红海滩生态系统的独特之处,每年接待自然研学团队和游客15万人次。
  在红海滩风景廊道景区,辽河与渤海交汇相融造就了“红海滩”。景区内有赤碱蓬草面积2万余亩,廊道周围芦苇湿地面积18.7万亩、稻田面积30万亩,每年接待自然研学团队和游客约50万人次。
  在丹顶鹤野化基地科普宣教长廊,两侧展板和图片详细介绍了丹顶鹤的生活习性、繁殖方式以及保护现状。鹤类繁育保护站内,可以近距离观察鹤宝宝的成长过程。从2016年至2024年,人工繁育丹顶鹤442只,为建立丹顶鹤不迁徙种群和野外种群复壮奠定了基础。
  辽河口国家公园候选区精心打磨“湿地讲堂”,邀请湿地和野生动物保护专家、学者和志愿者,举办线上线下1230余期讲堂,受众达125多万人次。“国际湿地学校”则将湿地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让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湿地知识,从小树立保护自然观念。
  盘锦市林业和湿地保护管理局还围绕“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等开展宣传活动,让辽河口国家公园候选区以其独特的自然教育模式和丰富的自然教育内容,成为人们亲近自然、学习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