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与生态的共生答卷:湖南云溪白泥湖国家湿地公园托起石化新城生态屏障
来源:岳阳市林业局   2025-08-06 14:44
浏览量:1 | | | |

  长江南岸,气象万千。

  在长江与洞庭湖交汇的生态要塞,位于湖南岳阳云溪区的白泥湖国家湿地公园如同一颗碧玉,镶嵌在云溪这个现代石化工业重镇的版图之上。

  这里不仅是东洞庭湖鸟类迁徙廊道上的重要驿站,更是岳阳这座千亿级石化工业城市中一片生机盎然的生态绿洲。当工业文明的轰鸣声与湿地候鸟的清啼交织,云溪山水间,白泥湖正以“后花园”的姿态,见证着一个关于生态守护与工业发展共生的“绿色样本”。

  生态觉醒:从“靠水吃水”到“护水兴水”的蜕变

  时间追溯至上世纪九十年代,白泥湖周边曾因水产养殖业野蛮生长陷入生态危机。生猪养殖场的粪污直排、水产饲料的过度投放,让湖水水质一度恶化至劣Ⅴ类,曾经栖息于此的小天鹅等珍稀鸟类一度销声匿迹。2016年,云溪区委、区政府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为契机,全面启动湿地综合治理工程。这场变革不仅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更需要科学系统的治理智慧。

  清退526家生猪养殖场,拆除非法围网1.1万米,清退养殖面积超万亩,从源头切断面源污染。

  累计投入2亿多元实施生态恢复工程,湖心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Ⅱ类,生物多样性显著回升。

  同时,颁布《湖南云溪白泥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划定生态红线保护区,建立“河(湖)长制”长效管理机制。

  如今的白泥湖国家湿地公园,水草丰茂、鸥鹭翩跹,成为阻隔工业区污染扩散的天然屏障。通过水生植物净化、湿地截留污染等功能,年均削减入湖污染物超千吨,为化工园区筑起一道看不见的生态防线。

  生物监测数据显示,如今白泥湖湿地面积达1203.75公顷,维管束植物716种、脊椎动物210余种在此安居,其中不乏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天鹅、白鹇等。每年冬季,上万只候鸟从西伯利亚远道而来,它们用翅膀为湿地的重生投下信任票。

  共生之道:工业文明与自然生态的共振​

  与白泥湖国家湿地公园仅数公里之遥的岳阳绿色化工高新区,1150万吨/年炼油、50万吨/年己内酰胺项目正高效运转,年产值突破1300亿元。令人惊叹的是,工业文明的齿轮与自然生态的脉搏在此和谐共振。

  云溪区通过累计投入超亿元支持湿地保护,同时园区企业将处理后的尾水引入湿地净化系统,构建了“工业用水—生态补水”闭环,实现水资源重复利用率达95%。形成“工业—生态”双向滋养的良性循环。

  不仅如此,云溪区还利用物联网设备实时追踪污染物排放,智能算法优化生产流程,使园区安全风险等级降至D级。

  白泥湖国家湿地公园与化工园区的共存,打破了“发展必然牺牲环境”的窠臼。2024年,白泥湖越冬候鸟种群数量创历史新高,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天鹅单次观测达488只;而岳阳绿色化工高新区获评“全国最具发展潜力园区”,亩均税收连续多年领跑全省。二者以生态为纽带,绘就了一幅“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交相辉映的动人画卷。

  诗意栖居:生态价值的多维转化​

  当前,在云溪这片土地上,生态价值正逐步转化为惠民动能。漫步白泥湖畔,木栈道蜿蜒于芦苇荡间,观鸟亭矗立于碧波之上。这里不仅是珍稀鸟类的天堂,更是市民亲近自然的“城市客厅”。

  近三年来,该区依托“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等活动,累计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开展研学活动近百场,吸引超10万人次走进湿地。

  白泥湖国家湿地公园内新建的60平方米展览室,通过还原湿地生态演变,科普长廊以图文展板、互动装置呈现湿地保护成果。同时结合陆城千年古镇文化,推出“观鸟+非遗”“湿地摄影大赛”等特色项目,白泥湖国家湿地公园建立以来游客量累计突破20万人次,带动周边乡村旅游收入增长20%。每年十月的螃蟹节吸引数万游客,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白泥湖大闸蟹”带动周边相关产业增收超5亿元。

  更可贵的是,当地村民从生态保护中找到了新角色——湿地巡护员、科普讲解员、生态种养户。“虾田里的小天鹅,是我们生态饭碗的见证者。”曾经的养殖户刘乐华如今骄傲地说。

  “以前总担心化工区会影响环境,现在周末带孩子来湿地看候鸟,空气清新,特别开心。”家住云溪街道的李女士感慨道。白泥湖国家湿地公园用事实证明,工业与生态并非零和博弈,而是可以通过科学规划实现生态与发展共赢。

  每年隆冬时节,数千只来自西伯利亚的小天鹅等各类候鸟振翅掠过湖面,与远处林立的石化装置构成一幅和谐图景。这个连续9年吸引珍稀候鸟“打卡”的湿地,正通过“生态+文化+产业”的三重奏,谱写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未来已来:打造长江经济带“两山转化”示范样板

  面向未来,白泥湖国家湿地公园正锚定更高目标:启动二期修复工程,新增小微湿地50公顷,力争2025年鸟类观测记录突破200种;搭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平台,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护等技术,实现污染源精准溯源;云溪区创新“湿地修复+绿色化工”协同发展模式,划定2.5公里生态缓冲带,配套108路公交连接城区,湿地周边20人志愿者队伍常态化开展守护活动,倾力打造文旅融合新地标。

  “我们要让白泥湖成为岳阳工业文明的‘生态锚点’,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提供可复制的‘云溪方案’。”湿地公园管理中心负责人信心满满。

  从“工业围湖”的困局到“人鸟共栖”的胜景,白泥湖国家湿地公园的蜕变,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它不仅是岳阳工业基地的绿色屏障,更是一扇窗口,向世界展示着中国推进“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建设的坚定决心与创新智慧。在这片化工与生态共舞的土地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图景以及“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奔赴的故事,仍在续写……

  小天鹅连续9年“打卡”云溪白泥湖

  一江碧水环抱的云溪潋滟映巴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