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以规范管理护航生态,用铁腕整治绘就绿意新画卷
来源:岳阳市林业局   2025-08-04 17:17
浏览量:1 | | | |

  在洞庭湖畔的汨罗江,有一片被诗意浸润的生态绿洲—湖南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这里江水清透如镜,苔草随风摇曳,白鹭、苍鹭、野鸭成群掠过水面,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篇章。作为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廊道和洞庭湖生态屏障的关键节点,近年来,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以“规范管理、科学治理、文化赋能”为三大抓手,全力破解湿地保护难题,让这片承载着屈原文化记忆的湿地重焕生机,成为全国湿地保护与修复的标杆。

  科学管理,构建“智慧+长效”保护体系,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走进湿地公园管理局办公室,一块电子屏实时跳动着湿地公园重要区域人类活动轨迹等信息——这是汨罗江湿地打造的“智慧湿地管理平台”。通过整合无人机巡查、遥感监测、智能摄像头和水质自动监测站,公园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了对湿地全域的动态监管。每天清晨,9名湿地巡护员会如期巡查,他们的手机APP与平台实时联动,一旦发现违规行为,可一键上传、快速处置。“过去湿地管理靠人盯人,现在科技赋能让我们有了千里眼”。公园管理局负责人介绍,从去年5月份来,通过智慧系统预警,累计处理湿地火情4起、违规倾倒垃圾事件3起。与此同时,公园管理局联合农业、水利、环保、公安等部门建立“联合执法+有奖举报”机制,设立24小时举报热线,群众参与度显著提升。

  铁腕整治,破解历史难题,生态疮疤变身绿色家园。在曾饱受非法采砂困扰的汨罗江屈子祠镇和白塘镇段,曾经的“千疮百孔”河滩已蜕变为绵延数公里的生态滩涂。通过“生态覆土+本土植物恢复”技术,这里种植了芦苇、菖蒲等水草20余万株,栽种了枫杨、乌桕、水杉等乔木2万余株,建成了5处鸟类栖息岛。白塘镇曾经的砂场主老钟如今成了湿地巡护员,他感慨道:“看着被破坏的河道重新长出绿草,候鸟成群飞来,才明白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为破解“岸上污染入江”难题,汨罗市实施“水岸同治”工程,新建生态缓冲带9.5公里,清理河道垃圾600吨,并联动上游乡镇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如今,汨罗江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多年未见的娃娃鱼等珍稀鱼类重现江中。

  文化赋能,屈子精神浸润生态,全民共护湿地家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在湿地公园的“屈子文化长廊”,一群中小学生正跟随生态讲解员诵读《楚辞》。这里将湿地保护与屈原文化深度融合,开发了“跟着屈原识湿地”研学课程,通过VR体验湿地演变、手工制作生态浮岛等活动,让青少年在文化浸润中树立环保意识。公园管理局每年举办“湿地保护日”“市民观鸟节”“生态诗歌朗诵会”等主题活动,吸引超5万人次参与。在“生态小卫士”计划中,300余名中小学生通过观测鸟类、记录水质数据成为“湿地小专家”。市民志愿者协会还发起“守护一江碧水”行动,每月组织河道清理、科普宣传,志愿者队伍从最初的12人壮大至200人。“我们不仅要保护湿地,更要让湿地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如今,湿地公园已成为当地居民的“生态会客厅”,晨练者驻足观鸟、画家支起画架、摄影爱好者追逐光影,人与自然在此和谐交融。

  成果显著,生态效益与人文价值双丰收。经过系统治理,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交出亮眼成绩单:湿地保有率100%,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被列入省级重要湿地名录;带动周边发展生态农业、文旅产业,村民人均收入较三年前增长20%,“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站在汨罗骑行公园观景台上俯瞰,一江碧水蜿蜒流淌,两岸绿意盎然,屈子祠与湿地景观遥相呼应。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正以科学管理为基、铁腕整治为盾、文化赋能为翼,绘就一幅长江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生动图景。未来,这里将继续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为守护洞庭湖生态安全、推动长江大保护贡献“汨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