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洞庭湖畔,长江之滨,岳阳这座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城市,正以独特的魅力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025年,岳阳市荣获“国际湿地城市”称号,这不仅是对岳阳湿地保护工作的高度认可,更是岳阳市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有为”与“有味”的生动体现。
岳阳:一座城市与湿地交融之城
一、荣获国际湿地城市看岳阳市的“有为”
高位推动,守护湿地生态。岳阳的湿地保护之路,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高位推动。岳阳成立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将湿地保护纳入全市重点工作,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市委书记深入林业系统调研,强调“守护好一江碧水”的重要性。市长亲自挂帅,统筹部署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工作。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岳阳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从立法保障到规划引领,从制度建设到系统治理,全方位守护湿地生态。
立法先行,筑牢法治屏障。岳阳市人大充分发挥立法职能,先后制定了《岳阳市城市规划区山体水体保护条例》和《岳阳市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两部法规。这些法规的出台,为湿地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在立法过程中,市人大组织了多次调研和论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法律的引导,不断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规范了公众的湿地保护行为。
岳阳市湿地分布图
规划引领,构建保护格局。岳阳湿地资源极其丰富,拥有湖南全部163公里长江干流,1600多平方公里洞庭湖水域和280余条河流,湿地总面积2849.15平方公里,湿地率达19.18%。全市建有14处自然保护区、6处湿地公园等共46处保护地,以及包括水源保护区在内的7种保护形式,湿地保护面积1916.59平方公里,湿地保护率达67.27%。岳阳市将湿地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发展、国土空间、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科学编制了《岳阳市湿地保护规划》,构建了“一湖一带六廊道多节点”的湿地保护总体格局。这一规划的实施,为湿地保护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岳阳市邀请了国内外知名的湿地保护专家和规划师,结合岳阳的地理环境、生态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精心设计了湿地保护的蓝图。规划不仅明确了湿地保护的重点区域和任务,还提出了湿地生态修复的具体措施和目标。通过科学规划,实现湿地了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让湿地成为岳阳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引擎。
东洞庭湖湿地——我国首批国际重要湿地
制度创新,激发保护活力。岳阳市创新设立了“林长+湿地”管理模式,建立健全了湿地网格化管理体系。这一制度的实施,将湿地保护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岗位和个人。在岳阳市的湿地保护区, “林长制”公示牌上,清晰地标注着各级林长的姓名、职责和联系方式。基层巡护员每天都要对责任区域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和处理湿地保护中的问题。通过‘林长制’,真正实现了对湿地的精细化管理。
系统治理,修复湿地生态。岳阳市综合施策全面整治湿地生态环境,通过湿地修复、污染攻坚、总磷削减、十年禁渔、突出生态问题整治等组合拳,有效减少了对湿地的破坏,促进了湿地生态的修复。在东洞庭湖湿地保护区,曾经因为过度捕捞和非法采砂而受损的湿地生态得到了有效修复。如今,这里水草丰美,候鸟成群,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得到了显著提升。
修复后的华龙码头
二、透过国际湿地城市看岳阳市的“有味”
湿地与生态旅游融合,打造文旅品牌。岳阳市充分发挥湿地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湿地旅游品牌。每两年一度的“洞庭湖国际观鸟节”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众多鸟类爱好者。在观鸟节期间,人们可以穿梭在芦苇荡和柳林中,近距离观赏各种珍稀鸟类。除了观鸟节,岳阳还举办了“芦苇艺术节”“最美长江岸线马拉松”等特色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与。此外,岳阳还有洋沙湖-东湖国家湿地公园、团湖荷花公园、横岭湖青山鸟岛、东古湖“天鹅湖”等一系列新型和经典的湿地旅游线路,正在借助即将在岳阳举办的2025年湖南旅游发展大会焕发出新的活力。这些活动和湿地旅游景点不仅展示了岳阳湿地的生态之美,还通过文旅融合,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东洞庭湖湿地的栖息的候鸟
湿地与乡村振兴结合,助力农民增收致富。岳阳市积极探索生态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引导农民发展生态农渔业,推广绿色农产品。在君山,生态渔业集团出产的“君山渔”水产品远销香港、澳门等地,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一位君山的渔民说:“过去我们靠捕鱼为生,收入不稳定。现在我们发展生态渔业,不仅收入增加了,还保护了湿地环境。”此外,岳阳还通过举办特色农产品展销会、电商平台推广等方式,帮助农民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在六门闸,风干鱼加工技术规程入选湖南省地方标准制定项目计划,推动了风干鱼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如今,六门闸的风干鱼已经成为岳阳的一张名片,深受消费者喜爱。
六门闸的风干鱼(新湖南摄)
湿地与公众参与互助,营造保护氛围。岳阳市高度重视生态教育和公众参与,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每年的世界湿地日、爱鸟周、世界地球日等重要节点,岳阳都会组织志愿者深入社区、学校和乡村,开展湿地科普宣教活动。在南湖广场,一场以“保护湿地,从我做起”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参与。志愿者们通过展示湿地生态图片、发放宣传资料、讲解湿地保护知识等方式,向市民普及湿地保护的重要性。此外,岳阳还涌现出了一批热心湿地保护的社会团体,如“岳阳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岳阳市东洞庭湖麋鹿保护协会”“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等。这些社会团体积极组织志愿者开展湿地保护行动,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湿地保护的良好氛围。
岳阳市东洞庭湖麋鹿保护协会救护的麋鹿
湿地与生态文化传承,塑造城市精神。岳阳的湿地文化源远流长,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到现代的“洞庭湖国际观鸟节”“跃马江湖”马拉松赛等节庆活动,湿地文化一直是岳阳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岳阳市通过挖掘和传承湿地文化,塑造了独特的城市精神。在岳阳楼景区,游客们可以欣赏到以洞庭湖湿地为背景的文艺表演,感受湿地文化的魅力。一位游客说:“岳阳楼不仅是一座历史建筑,更是一个展示湿地文化的窗口。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岳阳人对湿地的热爱和保护。”此外,岳阳还通过举办湿地文化节、湿地文化研讨会等活动,进一步弘扬湿地文化,增强市民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君山最美长江岸线上的马拉松赛
湿地与生态红利共享,提升城市品质。岳阳市的湿地保护工作不仅带来了生态效益,还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品质。近年来,岳阳市的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逐年上升,长江岳阳段和东洞庭湖的水质也达到了国家考核标准。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量候鸟栖息,如今,岳阳已成为候鸟的重要越冬地。每年冬季,成群的候鸟在洞庭湖畔翩翩起舞,成为岳阳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湿地生态的改善也为岳阳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为岳阳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从洞庭湖上眺望岳阳楼
岳阳市荣获“国际湿地城市”称号,是对其在湿地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有为”的肯定,更是对其“有味”的生动诠释。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岳阳市正以湿地保护为核心,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岳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