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上一定要把握住”
“太湖好一点了吗?”“没有蓝藻了吧?”2023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问。“我一直要求,在生态上一定要把握住。歌里唱‘太湖美’,多美啊!但一想起蓝藻,就起腻了。工业和生活排放一度对太湖污染很大,治理花了很大力气。我们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搞不好就不是‘金山银山’,反而成了亏钱买卖。”总书记语重心长。 在总书记心中,中国式现代化是“天蓝地绿水清”的壮美画卷,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过去一年,总书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足迹遍及祖国南北,在调研、考察、座谈等过程中关心关切生态保护修复情况,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 2023年4月,总书记来到位于广东湛江的麻章区湖光镇金牛岛红树林片区,实地察看红树林长势和周边生态环境。“红树林保护,我在厦门工作的时候就亲自抓。党的十八大后,我有过几次指示。这是国宝啊,一定要保护好。”远眺水天一色,总书记指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沿海地区生产最密集、人口最密集,同时对自然生态影响也比较大,一定要真正重视起来,采取真正有效的举措加强保护。这是国家战略,要一代接着一代干,久久为功,建设美丽中国,为保护好地球村作出我们中国人的贡献。” 2023年5月,总书记来到河北雄安新区,在雄安会展中心,专门观看了关于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的视频汇报和实时监控画面。大屏幕上,水天一色,百鸟翔集,铺展开一幅城淀相依、共生共融的优美画卷。当地负责同志介绍,经过大规模系统性生态治理,白洋淀水质已从劣Ⅴ类提升并保持在Ⅲ类标准,青头潜鸭等珍稀鸟类开始在此繁殖育雏。“不能因为建雄安新区,使白洋淀万劫不复,二者要相得益彰,而不是相冲相克。”总书记强调,“现在白洋淀生态已经逐步修复了,要格外呵护、格外珍惜,让白洋淀长久造福新区人民。” 2023年6月,总书记的内蒙古之行,历时四天,两地调研、两次开会。“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对“国之大者”,总书记时时放心不下:“搞生态文明建设,上要对得起中华民族的老祖宗,下要对我们的子孙后代有所交代。对大自然我们要有敬畏感,要把‘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这件事抓好,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2023年7月,总书记来到四川剑门雄关附近的翠云廊。总书记十分感慨,“在这里可以得到很多启示,挖掘出很多意义,对自然要有敬畏之心。”总书记强调,这片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之所以能够延续得这么久、保护得这么好,得益于明代开始颁布实行“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等制度,一直沿袭至今、相习成风,更得益于当地百姓世代共同守护。这启示我们,抓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搭建好制度框架,抓好制度执行,同时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巩固发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2023年9月,黑龙江漠河,总书记走进一片原始森林。“都是宝啊,地上地下都是宝。”樟子松、落叶松直插云霄,杜鹃、绣线菊、蔓越莓迎风怒放,红豆、蓝莓、山核桃、偃松塔、黑木耳、毛尖蘑、刺五加漫山遍野……果、菌、药、菜等山珍琳琅满目。总书记深刻指出:“森林是集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于一身的大宝库。”“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 2023年10月,江西秋意正浓。九江、景德镇、上饶,再到南昌,总书记一路察实情、观进展、谋未来。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总书记细致询问当地治污、治岸、治渔情况,叮嘱说:“长江是长江经济带的纽带。无论未来长江经济带怎么发展、发展到哪个阶段,都不可能离开长江的哺育。”“过去我们讲‘以GDP论英雄’,关心‘含金量’。现在思想观念转变了,认识问题可以说解决了。长江经济带因长江而生、因长江而兴,一定要认清这个因果关系。”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总书记肯定长江禁渔取得的成绩,并要求禁渔的政策不能动摇,要坚决地继续做下去。“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任务,不能抓一阵松一阵,稍有好转又动起歪念头。现在的长江只能说是‘大病初愈’,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高水平保护上下更大功夫,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支撑。” “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在去年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深入分析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深刻阐述新征程上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重大关系,系统部署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不断把生态文明建设推向前进,一定能继续书写美丽中国新画卷,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