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价值观(7)•(公正篇):公正,堪比阳光雨露
来源:市林业局   2015-01-13 11:03
浏览量:1 | | | |

对话价值观(7)·(公正篇):公正,堪比阳光雨露

引子

  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反腐方面的“老虎”“苍蝇”一起打,央企负责人薪酬的科学调整……这些促进社会公正的有力举措,受到了人们的期待和关注,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认可。

  实际上,当前社会上的许多热点、难点问题,都与社会公正息息相关。从街头巷尾的百姓热议,到大众媒介的广泛报道;从两会代表委员的提案建议,到各级政府的回应和落实……社会公正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话题。

  另一方面,“萝卜招聘”、权钱交易、贫富悬殊、就业歧视等社会不公平现象,与当下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反差巨大,让很多人觉得社会公正没有同步提升,甚至不升反降。前门不走走后门,明规则抵不过潜规则,路见不平不敢援手……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对社会公正的认同度和践行度也在走低,客观上助推和加剧了社会不公。

  这些现象,令人深思,发人深省。如何全面理解公正这一核心价值理念?如何理性看待当前我国社会所存在的不公正现象?如何更好地消减社会不公,增进人民福祉?作为社会个体,如何践行?请看本期对话。

   

  核心价值观的灵魂

  不存在绝对公正;要让每个人得到其所应得的,承担其所应承担的

  问:什么是公正?如何理解“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

  梅珍生:公正是社会成员对于社会是否合意的一种价值评判,它强调每个人都得到其所应得的,承担其所应承担的,具体表现在每个人的付出与所得之间保持一种比例上的平等。公正涉及的问题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最终指向人们对各自权利与利益的衡定。

  公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只在于最大限度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更体现在对社会发展成果的公平分配上。

  当前我国正处在高速发展的转型期,各种社会不公现象频现。以公平正义为准则,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公正共享式的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追求和实现社会公正,是当今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最大公约数之一,也是集结最广泛的社会力量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因素。

  潘维:从中国的历史文化渊源来看,传统的公正观来源更多的是家庭伦理关系。因此,传统的“公正”弹性比较大,不那么清晰。《管子·牧民》中说: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是伦理道德规范,义是不凸显张扬自己,廉就是光明正大廉洁自好,耻就是知羞耻。在这样的传统社会里,社会关系的公正是由政治人物塑造的,他们公正,人们就支持,反之,自私自利,人民就不支持不服从。正如古语所言,“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刘黎:全面准确把握公正的内涵,必须历史的、具体的、相对的分析。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认识是不同的,没有恒定不变的公正标尺。我们必须把公正置于具体的领域,公平正义的实现受具体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制约,那种绝对完美的公正是不存在的。

  社会公正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公正问题解决得不好,就会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甚至引起社会动荡。公正的价值有赖于全社会的崇尚和践行,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社会转型期的公正期待

  利益格局调整,贫富差距加大,身边“小事”的不公等,加剧“公正焦虑”

  问:为什么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却有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当前社会缺少公正?

  梅珍生:我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多,社会利益格局打破了旧有的平衡,而新的利益分配又出现了向权力、资本、家世等优势资源倾斜的格局,不同阶层社会成员获得的社会利益差距愈发增大,很多民众的不公正感越来越强。

  公共权力这些在以往尤其是计划经济时代不能带来财富的要素,现在成了增加个体财富的有效工具,而多数社会成员天然不具备这些要素,使其更容易对能力之外的利益获得途径持否定态度,从而加重了不公正感。

  当下,少数人利用不正当手段非法获取社会财富的行为,其本质是对另一部分社会成员创造的社会财富的不合理占有,很容易引发社会大多数成员的不公正感。

  在政策层面,我们要求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用公民平等、机会平等、资源开放、公平竞争的公共政策,开辟不同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合理通道。但客观地说,这些制度的顶层设计还不够完善,制度在执行中被打折扣,又不能以较小的成本得到纠正,这是社会成员“公正焦虑”的主要原因。

  潘维: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数以亿计的农民背井离乡,去城市寻找更好的生活。市场的力量给我国计划经济下建立起来的社区组织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由熟人构成的自然社区组织逐步弱化,整个社会“小家庭化”程度提升。

  各级政府、各个政府部门依法治国,能够办“大事”,却不擅长解决人民生活中像私家车占用公共道路和社区公共空间、侵占了行人的权利这样的“小事”。因为很多小事往往发生在没有法律或法律模糊的地带,或者是跨法规、跨部门管理的,解决非常困难。这类“小事”解决不好,日积月累拖成了“大事”,这种不公正的“小事”多了,渐渐地人们就会在日常生活中缺少公正感。

  人的生活可分成四个阶段:被养、养小、送老、被送。对于大部分成年人而言,现如今养小和送老这两件主要事情变得越来越困难,医疗和教育资源的不均等,直接导致上学难、看病难,这也是很多人觉得现在社会缺少公正的重要原因所在。

  刘黎:一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另一方面问题日益凸显,这可以说是当前我国社会公正的基本状况。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前经济社会快速转型,体制机制还有不少不健全、不完善的地方,社会公正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有的还比较突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教育水平不断提升,法律意识逐步增强,人们不断向社会公正清单中填充新内容,对公正的心理期待越来越高;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社会群体不断增多,人们对公正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当前我国社会公正问题凸显,是经济社会快速转型发展和人们对公正的期待不断提升综合作用的结果,要高度重视,妥善解决,但不能因此否定我国在促进公正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国家社会个人皆应发力

  “破坏规则才能获益、承担责任就会吃亏”思维亟待破除;多措并举培育公正之心

  问:如何更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社会和个人各自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梅珍生:首先,公正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从自身做起的自我践行,也有赖于全社会的崇尚和实践,应逐步破除“破坏规则才能获益、承担责任就会吃亏”的思维,在全社会树立只有遵守规则、担当责任才能收获公正的理念。

  其次,要通过推动各项制度的落实来保障公正的实现。建立以公正为基本原则的制度体系,走民主法治之路,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途径。

  第三,构建公平保障各种权益的社会体系。要通过维护公正、加强法治,努力消除各种差距,促使各利益群体进行相对平和的协商对话,不断理顺社会利益关系。积极寻求建立发展标准统一、发展机会均等的社会发展机制,为个体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物质基础,更好激发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潘维:在自私自利、一盘散沙的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必然缺乏公正。增强人们对公正的信心,就需要把群众组织起来,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自然社区的公共生活,当家做主,自己解决自己生活中五花八门的“小事”。

  公正作为社会成员对于社会是否合意的一种价值评判,它的内涵主要在于人民对生活的感受。如果大多数老百姓能在养小、送老这两件事情上感到更轻松,他们就会认为这个社会越来越公正。

  刘黎:促进社会公正,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以及个人长期不懈的努力。

  政府应承担主要责任。实现社会公正,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权利和利益的分配与调整,有时还会伴随比较尖锐的斗争。

  社会应发挥协同作用。社会公正问题日益复杂化,制度设计往往难以面面俱到,这就要求社会积极介入,发挥协同作用。

个人应培育公正之心,这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基础。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作为一名基层法官,我们年均结案将近300件,按平均每个案件3个当事人,每个当事人有10个亲戚朋友计算,一年至少可以将公正“运送”到近1万名老百姓的心里。老百姓正是通过一个个案件的公正审判,感受社会的公平正义,生发出对法治的信仰。